“拿上一个小板凳,一针、一线、一布,疫情期间不用出门就有了忙活,有了收入。”施会英向记者分享道。她是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矣文小龙茵绣娘刺绣传习馆、矣文小龙茵绣娘基地的绣娘之一,也是从绣娘基地走出去的省级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疫情期间,我接到了20多个私人订制的绣品订单,收入近万元。”施会英满脸笑容地说,因为她的刺绣成品数量多质量又好,成为了全村绣娘的典范。
在以前,玉溪民族刺绣和大部分的非遗一样,生存境况并不好,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渐渐被遗忘。而如今的玉溪绣尖顶商贸有限公司(下称“小龙茵”)民族刺绣却在市场上慢慢站稳了脚跟,“小龙茵”创始人钱晓丽,跟我们分享了这段为理想而倾尽所有的“绣梦”过往。
背水一战 “绣梦”终落地
在深深浅浅的琐碎里,出身裁缝世家的钱晓丽,儿时的“绣梦”一直挥之不去。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浪潮里,钱晓丽把“绣梦”实实在在地落了地。她从零开始,带领着“小龙茵”团队挨家挨户寻找绣娘、培训、对接订单。
为了收集最原汁原味的刺绣图案,钱晓丽会专门为了一幅图案跑很多地方,再把原作保存起来,用来当作日后设计创作的参考。同时,她还带领全国各地的设计师和消费者走进山村,体验“绣梦之旅”,让许多即将消失的原生态村寨开始渐渐恢复生机,钱晓丽也在其中加深了对民族刺绣的了解。
随着了解深入,她愈加执着于传承民族刺绣这份信仰。目睹了老一辈民族工艺人的刺绣技术,她更愿意倾尽所有,重拾祖辈技艺,也想让绣娘和她们的手艺走出大山。
“小龙茵”以“绣娘、绣品、绣艺”作为品牌理念,为了更好融入新时代的审美,就得提高绣娘的审美能力和文艺素养。2018年,钱晓丽创立了玉溪小龙茵绣娘基地、玉溪小龙茵刺绣传习馆,请行业内优秀设计师和学者来给绣娘们讲解绣品的图案设计、内容创新和色彩搭配等技巧。
政府帮扶 传承路更宽
非遗传承之路,靠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更好助力非遗发展,2019年,玉溪市民族宗教局发起了“玉溪民族刺绣保护与刺绣精品开发项目”,并牵头“小龙茵”开展了以“巾帼绣梦”为主题的少数民族刺绣培训班、编写印刷《玉溪民族刺绣》书籍。同时,“小龙茵”少数民族刺绣培训班和《玉溪民族刺绣》书籍被列为云南省2019年少数民族文化专项资金(精品工程)补助项目。
“有了政府和相关组织的支持,‘小龙茵’发展也越加顺利。”钱晓丽告诉记者。截至2019年5月,公司建立小龙茵绣娘基地6个,小龙茵刺绣传习馆6个,拥有刺绣非遗传承人11位,签约绣娘180余人,在册绣娘600余人。
随着团队不断壮大,小龙茵绣娘基地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绣娘”的运营模式,通过基地培训人才和聚集人才,再通过公司运作实现刺绣作品的商业化。据玉溪市红塔区民宗局副局长可莉新介绍,“小龙茵”在拓宽了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渠道的同时,吸纳了民族地区的妇女就业,带动了玉溪民族文化扶贫的进一步发展。不少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到“小龙茵”做绣活,月均收入增加500~1500元。
在玉溪市民宗局、市妇联、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钱晓丽立足彝绣基地和传习馆,在多地举办以“针尖芭蕾、诗意人生”为主题的彝绣文化讲座、剪纸刺绣表演,鼓励更多民族地区的妇女参与培训并加入“小龙茵”刺绣,让更多的农村妇女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截至2020年4月13日,“小龙茵”派出设计师和刺绣老师到矣文村举行大型培训6次,参与培训人数200余人次。
潮流驱动 民族刺绣绽芳华
钱晓丽“牵手”玉溪民族刺绣一起走这个过程,不仅传承了古典传统的民族韵味和精华,在设计上外加了新的理念,在绣法上也结合了时尚潮流的元素。
“‘小龙茵’系列非遗刺绣产品,以彝族文化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为辅”,钱晓丽介绍。“小龙茵”让这些民族文化瑰宝走进了公众视野,并逐渐赢得市场和大众的喜爱,产品种类也从最初的婴儿用品拓展到了成人服装、家居饰品、手工艺品等领域。绣娘们的刺绣手工纸笔记本还入选了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指定文创纪念品。
除了商品形式创新,在销售模式上钱晓丽也探索出了一条“互联网+非遗”的好路子。钱晓丽表示,刺绣的传承与保护,要跟进互联网思维,更要深挖背后的民族文化,很多优秀的非遗工艺品,它的内在有很纯粹的真善美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如今,在抖音、微信、淘宝等众多炙手可热的新媒体平台上都能一览“小龙茵”民族刺绣的芳华。
“‘小龙茵’本是冲着中老年人的市场去的,意料之外的是,竟然收获了青少年群体的喜欢,青年人的购买量占了全部销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钱晓丽说。
走进玉溪矣文小龙茵绣娘基地,穿着当地彝族服饰的绣娘们,一边分享着发生的新鲜事,一边忙活着手中的刺绣,一双双巧手让彩线在布料间飞舞。正如可莉新说的,绣一针,就有一针的欢喜,这一针一线的落实与探求,便使我们广大绣娘的“绣梦”在以足够坚实的姿态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