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新闻网
  1. 首页
  2. 安化乡
  3. 推荐头条
  4. 正文

安化彝族乡“小肉肉”做成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0-08-20 09:04:37

俊江家庭农场多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建档立卡户李波寿(右一)和姐妹们在给多肉植株除杂草。
俊江家庭农场多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建档立卡户李波寿(右一)和姐妹们在给多肉植株除杂草。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建龙  文/图

2017年落户江川区安化彝族乡光山村,2019年实现产值1200余万元,集农业旅游、综合配套、美丽乡村等功能体系为一体的多肉种植产业发展规划蓝图正在彝乡大地上徐徐展开。

好山好水出好“肉”

在多肉圈里,云南被称为多肉种植的开挂区,温和的气温、充足的阳光,成了养好多肉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多肉植物的价格日益亲民,为节省种植成本,上海、山东等地的多肉种植基地纷纷向云南转移。”安化乡俊江家庭农场负责人徐俊华说。

“现在的多肉价格比起五六年前下降了不少,但是销量却比以前增加了数倍。”据徐俊华介绍,原来多肉植物主要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的销量也很大。随着多肉装饰墙、多肉手捧花等新事物的出现,多肉的市场潜力正在不断挖掘,市场前景大有可观。

“多肉的销售季主要集中在9月至次年4月,今年虽然遭遇了疫情,但是对于多肉的销售影响不大。”徐俊华说,由于光山村海拔、气候、水质非常适合多肉生长,基地里的多肉生长快、品相好,市场供不应求。

光山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9摄氏度,日光照射强,加之水资源丰富、EC值和氮、磷含量偏低,非常适合多肉生长。自2017年第一个多肉种植基地落户光山村,三年时间,光山村建成多肉种植基地8个,种植面积609亩。

在俊江家庭农场多肉种植基地,一座旧式的农家四合院内,果树茂盛、瓜果飘香,院外鸡鸭满圈,院子后面的果园里,板栗、花红挂满枝头。今年以来,安化乡提出了集农业旅游、综合配套、美丽乡村等功能体系为一体的多肉产业发展规划后,徐俊华萌生了依托基地现有设施打造特色民宿的想法。

多肉种植促增收

家住光山村旧村小组的施留美,每天早晨都和同村的几个姐妹一起到俊江家庭农场多肉种植基地干活。“在这里上班不仅收入稳定,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施留美说。

施留美和老伴今年都已年过60,早几年就把田地让给儿子种植烤烟,双双“下岗”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基地里,像施留美这样的中老年妇女占了大多数,因长期跟土地打交道,对于栽培多肉,他们都显得轻车熟路。如今,随着多肉种植基地的落户,施留美和姐妹们不仅顺利“上岗”当上了工人,还有了稳定的收入。

建档立卡户李波寿今年48岁,已经在基地工作3年了。“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每天工钱70元,还供一顿中午饭。”李波寿很珍惜这份工作,说在这里工作的收入占了整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而且工作也不是很辛苦。

据徐俊华介绍,目前,在该基地固定上班的工人有30多人,临时性季节用工人数70人左右。自从基地落户后,还带动了附近两户农户种植多肉30亩。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安化乡多肉种植实现产值1200余万元,已成为继烤烟、蔬菜之后的又一新兴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把“小肉肉”做成大产业

安化彝族乡属传统农业山区少数民族乡,多年来,以传统烤烟、蔬菜种植为主,产业单一。近年来,随着多家多肉种植企业的落户,产业效益日渐显现,如何依托光山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多肉种植产业,成了安化乡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

在安化乡党委书记陆云波的办公室里,多肉展示区、市场交易区、种植体验区、亲子乐园、民俗商业街、电子商务……一张安化彝族乡光山多肉产业发展规划蓝图已跃然纸上。“在多肉产业规划区内,要把农民自己的合作社组建发展起来,制定出群众认可的土地流转方案,最后争取资金完善项目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陆云波说。

“组建农民自己的多肉合作社,要动员广大群众加入进来,挖掘出一批有担当、有想法的领头人,带领大家干事创业。”陆云波认为,组建合作社并不是单纯地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而是要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创业热情。合作社组建后,乡里还将联合辖区内的多肉种植企业对合作社进行指导帮扶,由企业为合作社制定种植计划、提供种苗及技术,并负责生产初期的产品销售,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在组建合作社的同时,更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工作队要一家一户进行宣传,摸清情况,理清土地关系,并制定出群众认可的流转方案。”陆云波说,为营造多肉种植氛围,除大力宣传、示范引领外,还在每月的环境卫生评比中,给达标户发放多肉植株作为奖励,让大家把多肉植物带回家中美化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