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新闻网
  1. 首页
  2. 路居镇
  3. 推荐头条
  4. 正文

下坝社区:打造和谐宜居美丽家园

发布时间:2021-05-27 09:02:00

0

  鸟瞰下坝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跃  文/图

  小满时节,暑气升腾,抚仙湖南岸路居镇下坝社区,古榕树翠盖成荫,生机勃勃。荷塘里,荷叶在水面上舒展,一只白鹭从荷塘上方飘然而过。烈日下,农民在田间劳作不辍。

  5月20日下午,记者在路居镇下坝社区采访时,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海清刚从镇上开完会回来。两个月前,根据玉溪市选拔“五类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工作方案,他作为澄江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人选,选拔进入路居镇党委班子。此时,他尚兼着下坝的工作,镇上、社区来回跑,忙得不亦乐乎。

  下坝社区位于抚仙湖南岸,东临华宁县(东边山),南连中坝、上坝,北临抚仙湖,西与隔河、棋盘山相邻,距澄江市区50公里。目前,由环湖路至市区及所辖8个村民小组道路畅通,均已实现硬化。社区共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张营一、二、三组,东西海边四、五、六组,老街、红泥寨七、八组,1856户5377人。

1

  临近中午,在附近打工的村民骑着摩托车、自行车,从古老的石拱门穿过,陆续返家吃午饭,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由乱到治 为乡村振兴铺平道路

  2011年,下坝村党总支被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当时,党总支与村委会长期对立,班子不团结,一些重点工作难以开展。

  张海清是下坝当地人,2012年任社区党总支书记,2016年5月担任居委会主任。2012年他任党总支书记后,一方面抓紧熟悉工作,把群众所思所想摸清楚;一方面把负责的每项工作、每个细节都抓细抓实。一经梳理,40多个村民反映的历史遗留问题浮出水面,一张张有年头的拖欠村民务工款、放水款的“白条”摆在了他面前,最长的一张竟是26年前的。他上任不到半年,这些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多年前,下坝社区部分村组法纪意识淡薄,加之宗族势力比较强,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这几年平静了,民风改变了,偷、赌都不见了,晚上觉也睡得着了。”80岁的村民张国芳表示。

  通过务实的工作,下坝社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总支甩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两委”班子重新团结在一起,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使得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2019年,2000多亩土地40天完成流转。此后,仅用近半年时间完成环湖棚改签约和交房工作,各项工作落实效率走在全镇前列,为乡村振兴凝聚了各方力量。

2

  村庄内人与古树和谐共生

  五个暖心座谈会 汇聚发展共识

  从2017年开始,下坝社区每年要跟村民开五个不同的座谈会,分享社区发展成果,了解群众需求,征求社区工作合理化意见建议。

  每年的这些座谈会,下坝社区选择在八一建军节、重阳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分别邀请退伍军人、复员老兵和中考、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及老年人、残疾人、教师等群体参加,对他们进行慰问,并沟通交流,收集民情民意。群众也主动关心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治理,谈想法、提意见。

  “我当时在会上提过,能否在河埂路上安上路灯,让小孩上学和老人出行散步更安全。”下坝社区红泥寨七组村民杨开礼,今年64岁,是一名退伍军人,提起两年前他参加过的那次座谈会记忆深刻。他当时提了这个建议,也没想着一定能解决,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年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几年来,类似这样的座谈让杨开礼觉得虽然他们已经老去,但党总支和居委会没有忘记他们,每次座谈都温暖了老人们的心。

  学生、家长座谈会上,让优秀的学生分享成功的学习方法,让优秀的学生家长分享对子女的教育方法,逐步破解“农村教育观念落后”难题。拉近“陌生人”之间的感情,让“陌邻”变成“睦邻”,促进村上村下、街坊邻居“一家亲”。

  虽然经历了土地流转、环湖棚改等,但近四年来,下坝社区没有发生重大影响的群访事件和民转刑案件,没有因民事纠纷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和家庭暴力事件。社区联合司法所建立了微信群,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纠纷以及对社区管理提出法律意见,2020年调解矛盾纠纷15起,调处率100%。

  去年,下坝社区被云南省司法厅、云南省民政厅授予第四批“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

3

  在古榕树下纳凉的老人

  乡村振兴思想先行

  2018年土地流转后,就业问题成为社区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横亘于下坝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拦路石”。下坝社区人均耕地面积仅0.67亩,且土地已全部流转,目前,占整个社区总人口近三分之一的人员靠外出务工为生。社区16%的人员年龄已达60岁及以上,而50岁以上的村民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工作,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任务十分艰巨。

  就业问题有赖于在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中逐步解决。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的思想要振兴。否则,即使有项目资金下来,也实施不下去。”张海清认为,推动产业发展,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就是提供思路上的指导,正所谓思路对头,事半功倍;思路不对,事倍功半。可以说,基层党组织的思路就是群众致富的出路。

  下坝社区不等不靠,结合当地实际,主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好“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这张牌,采用“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事体验、特色种植等乡村旅游产品,通过辖区重点项目发展、建设停车场、发展乡村旅游,辐射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目前,整个下坝社区在周边项目就业的人员达四五百人,每人每月三四千元的工资,实现就地就便就业。青鱼湾停车场试营业三个月,收入7万多元,缓解了环湖南路交通拥挤和周边项目停车难问题,为社区发展集体经济、开展公益事业提供了经济支撑。加强与企业劳务输出合作关系,2020年向江川区复烤厂劳务输出200余人。此外,成立环卫服务队,每个村都从建档立卡户中聘请多名保洁人员,负责打扫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4

  下坝社区的杨红明、张亚忠之前在墨江栽辣椒,今年3月返乡创业,签了一年返租合同,包下210亩土地种植莲藕。

  返乡创业 惠泽乡里

  乡村振兴,根本要靠人才。目前农村最大的人才问题是,应该支撑农村发展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个主力军游离在村外,从事农业的劳动力高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破解乡村人力资源开发难题要着力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归农村,在壮大青壮年劳动力队伍上做文章。

  下坝社区的杨红明、张亚忠之前在墨江栽辣椒,今年3月返乡创业,签了一年返租合同,包下210亩土地种植莲藕,目前已投入110多万元,日常管护请了13名工人。下坝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普仕云表示,发展荷藕有多重效益,荷藕雨季不怕被淹,且能净化水质,等于为抚仙湖增加了一道屏障。荷花盛开的时节,会引来更多游客,促进乡村旅游消费,能提升当地知名度和增加群众收入。

  在下坝社区的支持和协调争取下,搭建了“扶贫车间”,为乡土人才回乡创业提供平台。当地人杨文和、李树琼夫妇多年来从事蔬菜加工业,前几年,他们把“主阵地”从外地迁回家乡,为建档立卡户和5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提供了二次就地就便就业的机会,每天用工人数40至60人,人工需求量较大时,每天达130人。

  下坝社区注重社区后备人才的培养,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完善和升级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利用“厕所革命”“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的机会搭建平台,提供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给他们更多机会提前扮演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转变,从而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为学生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奠定基础。这样的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初夏上午,走进下坝,依山傍水,古树成荫,三五位老人在几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榕树下纳凉闲谈,遥望着210亩生机盎然的荷藕。村中古树与人杂居,有的挺在门口,有的立于路上,有的横于屋后,竟没有被砍伐者。临近中午,在附近打工的村民骑着摩托车、自行车,从古老的石拱门穿过,陆续返家吃午饭,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