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9 14:47:33
星云稻场鸟瞰。
核心阅读:为兼顾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3月,江川区人民政府连续发布《星云湖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星云湖流域农药负荷削减方案》《星云湖流域化肥负荷削减方案》,倡导沿湖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将大蒜等对农药化肥需求量大的农作物改为蔬菜与水稻、荷藕等生态农作物进行轮作,并加大以控氮减磷、降低农药用量为核心的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在削减湖泊污染物负荷的同时发展绿色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一场寻求转型发展的“革命”,在星云湖畔拉开帷幕。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定生 文/图
玉溪拥有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避免湖泊生态向好而沿湖群众生计变差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近年来,围绕星云湖保护治理,玉溪市“湖泊革命”指挥部和江川区齐心协力,把改善生态环境与促农增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靶向攻关,努力寻求转型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为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积累了经验。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小寒节令刚过,一大早,江川区星云街道河咀社区村民张兴祥便来到村外的田地里,这一带原来是一片片的菜地,现在连片种植了油菜,油菜叶上覆盖了层薄薄的霜,长势良好,已有尺许高。
河咀村民正在养护粉黛乱子草。夏日,这里是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点”。
张兴祥年近六旬,原来主要靠打鱼为生,现在卖了渔船,专心在玉溪言鼎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打工。离油菜地三四百米外,便是碧波荡漾的星云湖。
星云湖原名星海,民间俗称浪广海,湖泊面积34.3平方公里,总容量1.84亿立方米。星云湖底部平缓,水深和水温适中,湖内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鱼类饵料丰富,湖里的鱼分别隶属于五科十九种,主要有鲤科,其余为鳅科、合鳃科、鳢科、鲶科,其中大头鱼、星云白鱼等土著鱼类闻名遐迩。
靠着有“天然养鱼塘”美誉的星云湖,沿湖村民世代以打鱼为生。然而,时移世易,随着一代渔民的老去,他们的生活不再日日与湖泊相伴。
在张兴祥和当地村民眼里,多年来,星云湖经历着诸多变化,没能逃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命运。
原来张兴祥走出家门,一两分钟就能到湖边,20世纪70年代初期,湖水通过大河,能一直到县城边,距离当时江川县医院不远处就是一个码头,下营村甚至还有渔船在附近停泊。后来湖岸变远了,湖水水质也变差了。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是到湖里挑水喝,打鱼人在船上弄吃食,都是直接舀湖水焖饭,而随着前些年湖水被蓝藻染成了绿色,不能直接饮用了,湖里的鱼变少了。20世纪60年代,河咀村曾有过一大卷网捕捞起六七吨鱼的历史,“鱼发”时,村民们挑着箩筐到湖边就能满载而归,就连在通湖的河道里,也常能捕捞到十几斤的大鱼,而现在垂钓的人从早守到晚,一天也不见有几条鱼上钩。大头鱼、星云白鱼濒临灭绝,一些土著鱼类正在消失。
“海能卑下众水归。”湖泊对人类来说有一份厚重的载生载育之恩。星云湖作为江川人的母亲湖,见证了周边村落文明兴盛的同时,也不得不接纳因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污水和垃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湖泊水质下降,加上越来越发达的捕鱼技术,星云湖的鱼类资源逐渐枯竭,主要靠每年投放苗种维持渔业产量,成为典型放养型湖泊。星云湖每年的开湖捕鱼,变成了渔民“吃一顿”的盛宴,每年开湖后两三天,就很难捕到鱼了。
保护星云湖势在必行。随着湖泊生态保护治理力度的加大,目前星云湖已连续三年封湖禁渔。河咀社区村民家里的渔具成了摆设,环星云湖景观路南端河咀村附近的湖滨带内,几百艘铁皮渔船排排相连,连绵上百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也见证着靠打鱼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二十多年前,随着渔事的艰难,河咀社区的渔民纷纷转型。据河咀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乔信介绍,多数村民完成了由渔民向农民的转变,一些人利用他们熟悉鱼性的特长,承包水库和池塘养鱼、帮助指导捕捞;一些人靠劳务输出外出打工,远的甚至到了俄罗斯;一些人选择经商,从事渔具加工和经营;一些人利用祖辈摸索出的烹鱼技术,把铜锅鱼、石锅鱼之类的餐馆开到了大江南北……
而对大多数农户来说,盘活土地还是根本。河咀社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3亩,极有限的耕地,该如何更好地承载起他们的生计?
这也是星云湖畔众多村庄所必须面对的共同难题。资料显示,星云湖径流区现有耕地面积17.86万亩,流域内人均耕地0.41亩。2019年,星云湖径流区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3万亩,复种指数214.6%。在湖泊生态保护的大势下,要治理湖泊农田面源污染,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大水大肥农作物的种植。
2019年3月,江川区人民政府连续发布《星云湖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星云湖流域农药负荷削减方案》《星云湖流域化肥负荷削减方案》,倡导沿湖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将大蒜等对农药化肥需求量大的农作物改为蔬菜与水稻、荷藕等生态农作物进行轮作,同时加大以控氮减磷、降低农药用量为核心的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削减湖泊污染物负荷。
一场寻求转型发展的“革命”,在星云湖畔拉开帷幕。
打造田园综合发展样板
走进河咀社区,道路两旁白墙青瓦,房屋外墙上,水墨绘就以鱼和荷花为主题的文化墙,给这个曾经的渔村增添了一份浓浓的湖滨文化气息。
河咀村一角。
昔日社区外蔬菜遍布的田地里,如今被大片粉黛乱子草、百亩荷塘等景观所取代。入冬后,这些“网红打卡地”进入休眠期,但是,每年从春季开始一直到秋季,这里都会热闹非凡。
2019年,江川区文化和旅游局、江川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启动了总占地面积为214亩的星云湖南岸乡村振兴示范区——星云稻场项目。
江川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万立俊介绍,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组成部分,星云稻场项目以夏季水稻、荷藕,秋冬季油菜种植为种植主业态,以大头鱼、金线鲤、鲤鱼、鲫鱼等江川传统名优鱼类伴生养殖为农业副业态,依托农事、农耕、节气,适时发展水稻种植体验、抓鱼摸鱼、稻田露营、稻田音乐会、稻田餐厅、稻田咖啡、草船借箭、田间观光小火车等生态休闲旅游新业态。
“去年丰收节时,我们依托星云稻场项目,组织了摸鱼节和田园宴,虽然那时防疫形势严峻,但是活动的受欢迎程度还是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玉溪言鼎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毕锁江说。
“这是江川区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全新尝试。”万立俊告诉记者,星云稻场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以土地流转为基础,通过项目区214亩土地的有效流转,为规模化、特色化种植和经营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以国有公司为平台,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主体由玉溪言鼎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负责,有效统筹国有公司、村组及群众的利益关系;三是以社会投资为补充,吸引当地企业云南程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观光小火车业态,并由国有平台公司控股,确保了经营行为的规范化;四是以耕地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灌溉用水从环湖截污沟内抽引,实行有机种植、生态养殖和生态保护治理有效落实;五是以创建优质品牌为核心,实施优质水稻种植,创建“星云稻·幸福到”品牌,发展“星云稻·幸福到”系列旅游产品、礼品,提升农产品价值;六是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和村办公司建立紧密联系,劳务用工由村办企业统一提供,抓好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发展餐饮、住宿、娱乐等乡村旅游业态,推进乡村振兴。
星云稻场的生态大米、荷藕等一批生态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据测算,按每亩荷藕产量4000斤,每亩荷藕可带来经济收入6000元;2022年星云湖畔共种植荷藕2200亩,通过净化入湖的水量约为14万立方米,种植荷藕可就地消减纯氮、纯磷,把污染前端变为治理面源污染前沿,把污水变为低污染水,最终形成清水产流区,达到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
目前,河咀社区以传统民俗、休闲农业、农家乐、康养健身等生态旅游业为发展方向,兴办餐馆、民宿17家;90余家商户面向游客出租的430余辆卡丁车。据统计,2022年河咀社区共接纳游客7万余名。
万立俊告诉记者,目前星云稻场2.0版已打造完成,升级版的星云稻场将进一步丰富稻田露营、稻田音乐会、抓鱼摸鱼、稻田餐厅、丰收节庆等活动,打造好“天天开渔节”品牌;同时依托优质水稻发展“星云稻·幸福到”农旅商品。相信星云稻场2.0版会更有吸引力。
绿色种植步步升级
2022年,江川区在星云湖流域共完成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10.78万亩,其中油菜2.25万亩、玉米3.26万亩、蚕豆0.62万亩、烤烟3.96万亩、水稻(荷藕)种植0.69万亩,蔬菜种植为8.76万亩;流域内土地经营权流转共3.37万亩。通过土地分步流转和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这些新经营主体的培育,转变沿湖村庄的农业生产方式,扩大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作物种植面积,对生态轮作延长农作物在田时间、压减蔬菜种植茬数、降低耕地复种指数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
生态稻田,水鸟翩跹。
推广稻田养鱼,建立“稻、鱼、水、田”生态链,增加粮食综合收益。2022年,江川区宁海街道海浒社区采用“公司+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120亩建设“108”生态稻鱼种养示范基地,种植生态稻米,稻田里养殖元江鲤鱼和大头鱼,综合收益从2500元提高到6000多元。
推广生态荷藕种植,让经济生态效益得到双提升。引导企业和种植大户种植生态荷藕,推动沿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星云街道河咀社区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在河咀社区流转土地170亩种植荷藕,与下营社区、海浒社区的荷藕种植连成一片。此外,以稻田作“布”,水稻为“笔”,绘制出彩色水稻画,形成一道颇具特色的夏季乡村旅游景观。
改变种植模式,实现以地养地。结合绿色蔬菜收益(收入)保险政策,探索烤烟或水稻收获后以叶菜类为主的“烤烟(水稻)―蔬菜―蔬菜”连种方式,海浒社区结合绿色蔬菜收益(收入)保险政策,采用“共保体+龙头企业+种植户”合作模式,规划相对集中连片,引导种植大户因地制宜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绿色蔬菜,按照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种子、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由龙头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并确保产品销售渠道畅通;种植大户免费享受绿色有机农产品收益保险托底政策,“共保体”承担4000元/亩/茬的收益(收入)保底价,遇到因市场价格低、自然病虫灾害等造成种植大户收益不足时,启动收益(收入)保险托底,为种植大户上好“双保险”,走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新模式。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生态转型发展。江川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印发《玉溪市江川区村(社区)创办现代农业服务公司工作指导方案(试行)》,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农村资源开发利用、乡村旅游等7类村(社区)现代农业服务公司的培育,采取由社区出资、群众和供销合作联合社等参股的方式,因地制宜创办建立“土地流转+项目资金+技术服务队”“当地资源+村民股份+合作社”“闲置土地+生态建设+生产订单”等5种经营发展模式。截至2022年11月,全区共成立村(社区)现代农业服务公司66户,实现全区村(社区)村办公司全覆盖,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稳定在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正由“保底型”向“发展型”转变。
引导组建专业合作社,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在政府引导下,农户自发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前卫镇渔村508名社员成立江川区泉溪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并与深圳百果园(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合作社采用BLOF有机蔬菜种植模式种植“三零”(零化肥、零化学农药、零激素)蔬菜50亩,百果园公司派驻技术员提供技术服务,并对达标蔬菜进行收购。通过公司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抱团,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联合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根基。贯彻落实省、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培育意见,加快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切实让农业经营主体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江川区共培育农业经营主体712户(其中农业龙头企业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44个、农业企业348个、家庭农场9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花卉、蔬菜、烤烟等优势主导产业为龙头,实行“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组合的模式,结合区域优势,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稳步提升种植效益。
对“两线”(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三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进行从严管控,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倡导“离湖”发展,打造绿色发展区域。以“产业联合体”模式将单体的优势整合起来,走精致高端优质路线,既节省运销成本,又能帮助村民提高生产技术和市场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