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新闻网
  1. 首页
  2. 江城镇
  3. 社区工作
  4. 正文

【走遍江城】第1期:守望历史与保村护水的海门村

发布时间:2023-07-21 09:27:11

      江城镇海门村委会位于星云湖北岸,抚仙湖上游,星云湖水经玉带河流入抚仙湖,村域面积2.6平方公里,下辖三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49户,1891人,下设4个党支部,党员65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海门村属高原丘陵地貌,临星云湖,土壤气候条件优越,种、养、渔特色农产品丰富。海门村不仅自然风光美丽,而且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南方丝绸之路水路交通枢纽,自古以来都是四方商旅、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的胜地。

图片

  海门村(图片来源于玉溪网 摄影:潘泉)

图片
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图片
      海门桥、界鱼石、野牛山、板凳龙……人文特色数不胜数,海门村是一个风景优美、文化气息浓厚的村落。

  海门桥

      海门的历史首先要从“隔河”这条天然小河说起,可以说没有隔河就不会有海门石桥,没有海门石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海门村,它把星云湖和抚仙湖有机地连在了一起。隔河(玉带河)曾经是星云湖流向抚仙湖的唯一通道,全长2034米,排星云湖之涝,为两湖航道咽喉,明清和民国年间,当局数次筹资督工疏浚,商旅云集,繁荣一时。

图片

隔河 又名玉带河(图片来源于玉溪日报)
      自古以来,海门村因有“隔河”从村中穿过,交通上带来不便,为此,历史上就有了许多建桥修路的历史。据村中老者和史志考证,元朝时,驻守在海门地带的蒙古兵为加强防范,巩固其统治,派人在隔河源头的河道上建造了一座可供人马通行的木桥。后因河水猛涨,木桥被淹,(明天启年间)木桥终被大水冲毁,木桥损毁后到了天顺四年(1640年),时任江川县令的张俊带头捐资倡议用石块重建桥梁,并发动绅老资助,在原木桥处开凿河床山岩为桥基,用红砂石新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取名:“海门桥”。到了民国年间,在疏通河道时,这座石拱桥的桥基裸露歪斜,摇摇欲坠,终在民国年间(1925年7月)垮塌落入河中。由于社会动乱,资金无法到位,重建海门桥历时4年才建成,新建的海门桥石料采用当地坚硬的青粉石,仍然是一桥三孔,桥基牢固,形状自然美观,桥沿布件雕龙画凤、栩栩如生。
      在复航工程中,将工程建设与景观保护结合起来,在星云湖出水口新建了有古代风格的“海门楼”,作用一可拦二是使星云湖畔增添了一个有特色的景观;在河道出水口的抚仙湖岸,新建了“望瀛阁”和1块停车场。

图片

(海门楼 摄影:代语)
      为了保持海门古桥建筑的传统风格,重建了四座跨河桥,一曰“星湖桥”,位于星云湖出水口处,连通星云湖岸通往江城和大街的公路,建于1957年,为双孔石拱桥,1987年改建成单孔石拱桥,以便航船来往。

图片

  (星湖桥 摄影:代语)

      二曰“海门桥”,改原三孔桥为单孔桥,保留原翻拱月牙风格,比前壮观。

图片

  (海门桥 摄影:代语)

        三曰“蟠龙桥”,原本无此桥,为方便游客从隔河公路进入“海门公园”参观 “界鱼石”和观音阁等景观,取名“蟠龙桥”。

图片

  (蟠龙桥 摄影:代语)

      四曰“望海桥”,隔河抚仙湖入口处小型单孔石拱桥,建于1962年,1987年改建成中型单孔石拱桥,连通隔河村与北部沿湖风景区的公路桥。

图片

  (望海桥 摄影:代语)

      海门老石拱桥,其设计规模,建造工艺,用材选料皆为一绝,反映出当时民间石材工艺的精湛,是玉溪市古石桥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丰实的文化内涵,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对研究滇中桥梁建筑有源远意义。

  古道边的传统村落

      海门村因地理位置特殊(是明、清时期主要水陆交通要塞),传统村落源远流长,在元朝时期就有人定居,那时海门村叫“沙陀村”,海门是一个关口,因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土匪强盗抢劫出没之处,所以原来的村民有习武的习惯。元朝后,“沙陀村”又改名为“凤凰村”。海门村在明、清时期为最繁华的鼎盛时期,村里两条主要古巷道全用青石板铺就而成,两边全是客栈马店,商贾游客云集在此,使得这里商铺林立、集镇繁华、人烟稠密,长年车水马龙,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在明、清时期,海门一村连两湖,自然天成的山水风光旖旎迷人,风景确实这边独好,是文人雅士所聚居之地。

  图片(海门古道 摄影:代语)

      一条红砂石铺筑的3米宽的小道,由北向南从海门村中穿过,并与玉带河上的海门桥相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7”字造型,形成了路借地形,房依小道的格局。在小道的两端已经找不到延续的痕迹,分别与之环村而过的星云湖环湖东路相连。村中小道的石块,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马蹄的践踏和行人的来往,已经被磨掉棱角变得平整光滑,熠熠生辉。这就是延续了2000多年的那条关甸驿中的一段—海门古道。登上海门桥,古道遗风随处可见,桥南桥北古道的两旁,至今仍有保存完好且住有村民的驿站民居,土木结构,滇中建筑风格,1-2层庭院的民房居多,其特别之处在于,门庭宽阔,天井中央砌有石道,马帮入驿,直达后院,卸货解鞍,人马就宿。在现存的驿站民居中,还有原先的商号铺面,石砌铺板,古色古香,虽无经营,尚有人居。

图片

(海门古道 摄影:代语)
      
      海门村古驿道两侧民居、客栈鳞次栉比,传统民居数量较多,风格多样,至今仍保留有十余座具有代表性的滇中“一颗印”形式传统民居,民居建筑雕梁画栋,装饰彩绘工艺精美。庭院内木、石、砖雕刻考究,书法绘画文化品位较高,集中体现了滇中汉文化特点。
图片

  (海门传统民居 摄影:代语)

  界鱼石公园

图片(界鱼石公园  摄影:代语)
      海门村的景致尤以“两海相交,鱼不往来”的“界鱼石”引人注目。两岸绿树掩映,河水清流潺潺,依石垂钓,其乐无穷,故江川历史上许多官宦、文人曾争相题诗为志。其中一首题为《海门垂钓》曰:“小桥通一线,几处钓钩多;风静长开揽,雨来便着蓑;海连石自界,山断水相连;槛外渔歌起,冷然韵薜萝”,此乃讲述的是江川八景之一。

图片

  (海门垂钓)

      同时海门公园有较多具有史料价值、艺术价值的碑碣石刻,如纪事碑《界鱼记》立于民国7年;诗文碑《题界鱼石》立于明代、《界鱼石》、《题界鱼石诗》立于清嘉庆2年;石刻《山断水连》刻于清康熙巳年、《石怪磷惊》刻于清康熙辛巳年、《鱼各有性》刻于清康熙年间、《海阔天空》,立于民国20年。

图片

  (摄影:代语)

      隔河(玉带河)紧紧地连接着两湖——星云湖、抚仙湖,河道两岸峡谷深邃,双峰极天,悬岩峭壁,树木葱郁,山光水色,绚丽多姿,文雅幽静,景色迷人,巨石如屏,耸山对峙,背北向南,上书“界鱼石”三字。“界鱼石”之所以有“两海相交,鱼不往来”之说,乃因星云湖内的大头鱼与抚仙湖里的抗浪鱼由于水性、鱼性和自然环境差异,即各自打道而回、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江川县令李密在“界鱼石”旁题书“石怪鳞惊”,抒发了他对“界鱼石”的遐想。另有铁岭祝兆鹏又刻上“鱼各有性”,提出了他对界鱼石的解释。

  图片(图片来源于玉溪新闻网)

  图片(摄影:代语)

      “界鱼石”之侧有一亭阁,始建于清朝年间,其阁靠山面水,依山而建,分前后两层,一层比一层高。近年来,此亭阁经党和政府拨款按古式原样整修,面貌焕然一新。红柱琉瓦,团门栏杆,书画饰壁,花草陪衬,古色古香,风味颇为突出。

  图片(图片来源于江川区文化馆)

      在界鱼石的右侧水面上,有一溶洞,人称“龙洞”。每逢阳光照耀时,洞内“鱼鳞再现”,银花闪闪,神奇奥妙。其洞口立有明代云南巡抚姜思睿题“界鱼石”碑,挡住龙洞。碑上诗曰:“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登上野牛山顶,眼望山峦重叠,海阔天空,自觉心旷神怡。南边的星云湖,渔船点点穿行在薄雾之中。北边的抚仙湖,湖波浩荡,孤山傲立如飞舟在晴空下破浪驰骋。孤山是抚仙湖中江川水域内的一个孤岛,四周陡峭,碧波环抱。古人有诗云:“两湖相交鱼不往,孤山独坐虎难行”。往界鱼石沿山攀登,即见“蟠坤洞”。“蟠坤洞”中,上下厅堂,峡道崎岖,盘曲奇险,耐人攀爬。壁有莲台,顶漏一线天光,其所谓“别有洞天”。

图片

  龙洞 (摄影:海来春)

  海门“碑字匾”

      海门村北面约100米的野牛大山脚下,依山一上一下支放着两块长方形匾状的岩石,下面的一块岩石稳重平放,上面的一块岩石很明显是人为地支放在上面,并在上面的岩石中央横排雕刻着碑式题词“海阔天空”四个行书大字,其字体及大小与岩石的比例十分融洽,形状恰似一块挂在野牛山脚的岩石匾,比较精致。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碑字匾”,并把“碑字匾”命名为当地的地名。海门“碑字匾”由两块巨大岩石组成。下面的岩石长2米,宽13米,高80米;上面的岩石长22米,宽138米,高90米。每块岩石重约5-6吨,下面的岩石南北直向依野牛山平放;上面的岩石南北直向倾斜,“海阔天空”题词的右边题写着“民国二十五年孟夏”小体行书字;左边题写着“邓川杜希贤题书”小体行书字。整个图案形成了一块十分逼真的挂在野牛山脚的“碑字匾”。

图片

  (碑字匾 摄影:代语)

      在隔河管理所内,有一座碑亭,石碑上记载着“云南第一闸”珠江水系隔河复航工程工作。

  图片(碑亭 摄影:海来春)

  古树名木林立

     海门村至隔河村,古木参天,丛林茂密,苍翠欲滴。滇中毛枝榆:此类古老树群仅有海门桥村的玉带河堤上保留100多株,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是较好的本地风景树群。黄连木:胸围粗大,枝叶茂盛,海门桥上百年的黄连木。黄葛树(大榕树):树型大,树龄老的除红泥寨小河堤上的巨大榕树外,海门桥头的古榕树粗壮茂盛、冠幅亩余,树龄300余年。

图片

  (摄影:代语)

  板凳龙

      板凳龙是江川区民俗活动的必备节目,于2018年6月成功收录江川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村头耍到村尾,鞭炮声、锣鼓声、欢庆丰收之年,国富民强。多年来,海门村的村民们默默地传承着这一习俗,让文化遗产之花历经岁月沧桑却历久弥新。

图片

        相传明朝建文皇帝朱允文,在“靖难之役”后,四处逃生,路经江川海门时,住进“阮氏客栈”以晚建文帝做在板凳上看书,瞌睡进入梦乡,睡梦中板凳变成战马、带百万雄师,杀回南京,锄去燕王秉棣。醒来时告诉两位爱将,黄子澄齐泰,而唐家阮吉贵就在身旁,建文帝离开海门时,便亲手为此应题“春秋客栈”,几年以后,阮氏家庭做草龙板凳。

        板凳龙表演以组为单位进行,每组两条龙,每条龙3个人舞耍,前两人各一侧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一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踩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

        板凳龙的道具比较讲究,制作的工序也很繁杂,制好图、选好料后,将一条三脚凳雕刻成背部微凸的龙身,再各雕刻一个大小适中的龙头和龙尾安装上去,最后穿上金黄色的“衣服”,在边口缝上金黄色丝缎作花边,一条活灵活现的板凳龙便诞生了。

图片

  (图片来源于哇家玉溪七彩云)

图片
做好人文和生态文章
图片

  保护传统村落

      海门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按照上级批复文件已经完成三教寺特色民居改造修缮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玉带河石栏杆168米、古桥修复保护1座,古树名木保护1棵,太阳能路灯设置103盏,文化活动广场450平方米,文化墙110平方米。

图片

  (文化墙 摄影:代语)

  爱护绿水青山

      为保护抚仙湖、星云湖水环境,持续改善玉带河水质,提升海门村人居环境,江城镇在海门村委会实施了5项环保工程,分别为江川区海门村污染治理工程、玉带河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星云湖环湖截污治污工程、江城镇海门村传统村落环境整治工程、星云湖一级保护区生态修复及生态屏障构建工程,从污水收集治理、生态河道建设、村落环境整治、退田还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治理工作,成效明显。2023年以来,海门村组织开展清河行动5次,发动干部群众300余人次,清理垃圾40余吨,共同营造“水清、河畅、景美、岸绿”环境。

图片

  守护平安家园

        海门村坚持将矛盾化解在一线,小事不出村的原则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2023年上半年,累计调解矛盾纠纷8起,其中家庭矛盾纠纷3起,邻里纠纷5起,全部基本实现和解。积极疏通堵点,对存在矛盾纠纷的家庭、群众开展入户工作,倾听群众诉求,激活基层治理“平安细胞”。对情况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将矛盾双方邀请到村委会进行当面沟通,通过讲道理、说政策、抚人心等多种方式化解矛盾,促进邻里和谐。

图片

  供   稿:海来春、代语

  编   辑:李   杨

  审   核:李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