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2 11:59:00
(本网讯 张菲菲)江川区星云街道河咀社区的居民世代临湖而居,以前家家户户都捕鱼,织鱼网自然成为了渔民必备的一项谋生手艺,也成为了美丽水乡的独特风景。
走进河咀社区,记者找到了当地织鱼网比较出名的村民张林顺。在张林顺家中,只见工作区域摆放着各种网具和渔网,在挑选好网针后,张林顺便坐下来开始了一天的织网工作,他将网线一端固定在网架上,左手拿着网盘,右手握着网针,一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地在网眼和网线之间穿来引去,动作十分娴熟。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织网》代表性传承人 张林顺:织网有个网针、网线,眼大的用粗线,眼小的用细线。这种织法叫老疙瘩,有种是掏壳,网眼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网板,网板可以调大小,捕鱼大小就根据网板调节网眼。
手工渔网,讲究线,讲究技法,也讲究工具,稍有不慎仍然会伤到手指。交谈中,我们从张林顺因为长期织网、装铅装漂而被染了色和长出茧子的手指,看到了老手艺人的坚韧,以及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坚持。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织网》代表性传承人 张林顺:生活在湖边,祖祖辈辈都是捕鱼织网,到现在我织网有50多年了,2006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说起自己获评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织网》代表性传承人这一荣誉称号,张林顺满是自豪。织网50多年来,经张林顺之手的渔网,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手艺精湛,订单多的时候,他每年能织出300多张网,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随着市场需求的锐减以及机械的替代,近些年,耗时长的手工渔网渐渐被机器取代,张林顺也把重点放在了装渔网上,将半成品渔网通过手工的方式,把几张网织在一起,织出渔网的内外壳,他的妻子则负责把鱼漂和铅绳装在渔网上,这样,一张网具才算完成。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织网》代表性传承人 张林顺:我织网织过最大的、耗时最长的网就是这张,有十多米长,两个人一起织三四年都难织得起来,人工织起来的牢固,眼小,专门用来拖银鱼,现在用不到了。
网板固定,网针一上一下,动作看似简单,但编织起来却复杂繁琐,张林顺说,现在机械织出来的渔网,又快又便宜,更受渔民们的青睐,在当地,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渔网编织技艺只有他们老一辈还在坚持,一方面是真的喜爱这门手艺,一方面也是一种传承。